目前煤矿事故的发生频率依然较高,这主要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及不安全行为导致的,只有大力开展研究工作,才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。山东新云鹏
矿用人员定位系统邀你一起关注:煤矿不安全行为分析。
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前提条件
部门员工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、员工个人工作积极性、精神状态、生理特点、物理环境及技术环境等,都是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。其中,如果矿工的精神状态不佳,将会直接作用于不安全行为中,同时这也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关键点。矿工在煤矿生产中的精神状态如果达到不良标准,就会造成认知差错的整体结果发生转变,并且这也是HFACS中对关联上下级效果最为明显的因素,同时不良精神状态也会导致违规发生的可能性增长到2倍以上。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矿工的生产环境较差,工作性质单一且重复,工作压力大,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作期间的持续时间比较长,因此,矿工长期在此种环境下从事高强度的生产劳动,安全意识及警惕性普遍不高,精神难免呈现出疲劳状态。此外,如果各个部门及矿工之间不能紧密配合,在交流协作中完成工作任务,也会相对增加违规事件的发生频率;而矿工生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操作,也会导致施工技术水平下降。例如:在环境恶劣、噪声分贝大的环境下,都会对矿工的技术水平及精神状态产生消极影响,技术优势也就难以发挥;如果矿工在生病时坚持作业,也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。
主要不安全行为及表现
不安全行为包括:技能差错、决策差错、认知差错和违规。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整合力及分析可知,决策差错和违规是不安全行为的常态,二者发生的比例都超过了40%。其次是技能差错和认知差错。决策差错主要表现在经验不足,施工前没有进行安全确认和危险辨识等;违规主要表现在习惯性地违反操作规程;技能差错主要表现在矿工的技术素养低、技术差,漏掉了操作步骤和采用错误的施工办法等;而认知差错集中表现在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不一致[3]。由上可知,导致矿工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不佳的精神状态,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为决策差错和违规。
本文由山东新云鹏矿用人员定位系统等矿用设备专家收集整理,应采取丰富矿井的生活、降低工作强度和减少工作时间、增加专业知识技能培训、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等措施,减少和控制矿工不安全行为。